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方面的测试及评估的指标要求,包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服务能力 成熟度评估,人工智能通用性测试指南、评估原则和等级要求, 企业智能化能力框架及测评要求等标准。 4. 管理标准。规范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等全 生命周期涉及的人员、组织管理要求和评价,包括面向人工智能 组织的管理要求,人工智能管理体系、分类方法、评级流程等标 准。 5. 可持续标准。规范人工智能影响环境的技术框架、方法 和指标,平衡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包括促进生态可持续的人工 5. 智能服务标准。规范基于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 语音、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服务,包括模型即服务 平台技术要求和评测方法等标准,以及面向特定场景的人工智能 应用服务,如智能软件开发、智能设计、智能防伪等标准。 (五)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 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 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标准,以及重点 行业智能升级标准。 安全标准。规范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系统、应用、服 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包括基础安全,数据、算法和模型 安全,网络、技术和系统安全,安全管理和服务,安全测试评估, 安全标注,内容标识,产品和应用安全等标准。 2. 治理标准。结合人工智能治理实际需求,规范人工智能 的技术研发和运营服务等要求,包括人工智能鲁棒性、可靠性、 可追溯性的技术要求与评测方法,人工智能治理支撑技术;规范 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伦理治理要求,包括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评0 码力 | 13 页 | 701.84 KB | 1 年前3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 1.0及在不同行业领域 应用场景,梳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其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 隐患。 2.2 技术应对措施方面。针对模型算法、训练数据、算力设施、产品服务、 应用场景,提出通过安全软件开发、数据质量提升、安全建设运维、测评监测 加固等技术手段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及应用的安全性、公平性、可靠性、鲁棒性- 3 -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 的措施。 2.3 综合治理措施方面。明确技术研发机构、服务提供者、用户、政府 安全开发应用指引方面。明确模型算法研发者、服务提供者、重点 领域用户和社会公众用户,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若干安全指导规范。 3. 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分类 人工智能系统设计、研发、训练、测试、部署、使用、维护等生命周期 各环节都面临安全风险,既面临自身技术缺陷、不足带来的风险,也面临不当 使用、滥用甚至恶意利用带来的安全风险。 3.1 人工智能内生安全风险 3.1.1 模型算法安全风险 (a)可解释性 途管理,对特定人群及场景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相关要求,防止人工智能 系统被滥用。对算力、推理能力达到一定阈值或应用在特定行业领域的人工智 能系统进行登记备案,要求其具备在设计、研发、测试、部署、使用、维护等 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能力。 5.2 建立人工智能服务可追溯管理制度。对面向公众服务的人工智能 系统,通过数字证书技术对其进行标识管理。制定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 标识标准规范,明确显式、隐式等标识要求,全面覆盖制作源头、传播路径、0 码力 | 20 页 | 3.79 MB | 1 月前3
普通人学AI指南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创建和部署智能对话系统。 2.4.5 solo Mozilla 开源项目,提供零代码网站开发功能,易于使用。 2.4.6 Cursor 开源的 AI 代码编辑器,旨在通过 AI 技术助力快速软件开发。 2.4.7 Tabby 自托管的 AI 编程助手,开源,支持开发人员优化编码过程。 2.4.8 Codeium 开源的 AI 编程工具,用于自动化代码生成和优化。 2.4.9 GitHub0 码力 | 42 页 | 8.39 MB | 8 月前3
共 3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