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701.84 KB
13 页
0 评论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摘要 | ||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旨在全面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文档指出,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指南提出了总体要求,包括到2026年新制定50项以上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思路涵盖了标准化体系结构的7个部分: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及安全/治理。重点方向包括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及其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以及安全/治理标准。文档还强调了安全和伦理治理的重要性,规范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伦理风险评估、公平性和可解释性等要求。 | ||
AI总结 | ||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旨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提供标准体系支撑。以下是文档的核心内容总结:
### 一、概述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工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形态。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框架层(深度学习框架和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等技术和产品)**和**应用层(行业场景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方面快速发展,但亟需完善标准体系以支持高质量发展。
---
###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目标是到**2026年**形成引领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新制定**5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参与制定**20项国际标准**。重点围绕标准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
### 三、建设思路
#### 1. **标准体系结构**
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分为**7个部分**:
- **基础共性标准**:包括术语、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 **基础支撑标准**:规范数据、算力、算法等技术要求。
- **关键技术标准**:涵盖人工智能文本、语音、图像、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
- **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数字人等。
- **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规范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和重点行业的应用。
- **行业应用标准**: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金融等领域。
- **安全/治理标准**:包括安全、伦理治理等要求。
#### 2. **重点方向**
- **基础共性标准**:明确人工智能术语定义,制定参考架构和测试评估方法。
- **基础支撑标准**:规范基础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等。
- **关键技术标准**:推动文本、语音、图像等技术发展。
- **行业应用标准**: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金融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
#### 3. **安全/治理标准**
- **安全标准**:规范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
- **治理标准**:包括伦理治理、公平性、可解释性等技术要求。
---
### 四、保障措施
1. **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化技术组织,协调产学研用协同推进。
2. **人才队伍**:培养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3. **宣贯推广**:通过行业协会等引导企业对标达标,提升标准实施效果。
---
### 五、预期目标
- **到2026年**:新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0项,参与国际标准20项,标准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
- **到2035年**:形成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促进全球化发展。
---
本指南旨在通过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和全球化合作。 |
来源 | www.gov.cn |
---|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1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