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统一的云原生应用 可观测性数据平台All rights reserved. 构建统一的云原生应用 可观测性数据平台 DeepFlow在混合云中的实践总结 向阳@云杉网络 2022-04-09 1. 可观测性数据平台的挑战 2. 解决数据孤岛:AutoTagging 3. 降低资源开销:MultistageCodec 4. 统一数据平台的落地思路及案例 构建统一的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数据平台 看云网更清晰 Simplify complexity. 统一的可观测性数据平台 telegraf 看云网更清晰 Simplify the growing complexity. 挑战:数据孤岛、资源开销 数据 孤岛 资源消耗 telegraf 1. 可观测性数据平台的挑战 2. 解决数据孤岛:AutoTagging 3. 降低资源开销:MultistageCodec 4. 统一数据平台的落地思路及案例 构建统一的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数据平台 构建统一的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数据平台 看云网更清晰 Simplify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penTelemetry的方法 统一的上下文 以追踪为核心 看云网更清晰 Simplify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penTelemetry的方法 Tag, Exemplars (TraceID, SpanID) Tag, TraceID, SpanID TraceID0 码力 | 35 页 | 6.75 MB | 1 年前3
25-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实践-向阳,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原生应用可观测性实践 向阳 @ 云杉网络 2021-12-08 simplify the growing complexity © 2021, YUNSHAN Networks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可观测性 - What & Why 云原生社区可观察性SIG-定义 https://i logue/definition 阿里可观测性数据引擎的技术实践 https://mp.weixin.qq.com/s/0aVgtVCmBmtAgZE_oQkcPw © 2021, YUNSHAN Networks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 可观测性的成熟度模型 2. 构建内生的可观测性能力 3. 在混合云、边缘云中的实战 4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可观测性的成熟度模型 1.0 基础支柱 2.0 ? 3.0 ? simplify the growing complexity © 2021, YUNSHAN Networks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0 支柱:基础的可观测性要素 Metrics, tracing, and logging0 码力 | 39 页 | 8.44 MB | 6 月前3
金卫-Apache APISIX 借助 Service Mesh 实现统一技术栈的全流量管理Apache APISIX借助ServiceMesh 实现统一技术栈的全流量管理 金卫(API7 解决方案架构师) • 支流科技 - 解决方案架构师 • Apache APISIX PMC • Apache APISIX Ingress Controller Founder • Apache skywalking committer • Github: https://github.com/gxthrj 将通用能力下沉 应用专注于业务逻辑 注册发现 流量管理 可观测性 安全防护 服务网格的痛点 方案众多,各有缺陷 与基础设施整合成本高 性能损耗 资源的额外消耗 扩展难度高 理想的服务网格应该是什么样? 易于扩展 理想的服务网格 业务无感知 落地成本低 动态且增量配置 安全管控 可观测 流量精细化管理 跨集群部署 性能损耗低 资源消耗低 按需下发配置 Ingress处理南北向入口流量 APISIX Service Mesh处理东西向流量 APISIX专用插件配置等通过Amesh 下发 APISIX 全流量代理的价值 节约成本 统一技术栈 统一管理 复用技术经验 未来 结合APISIX xRPC实现 原生异构多协议支持 覆盖Istio各类场景/配置 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Apache APISIX Ingress0 码力 | 34 页 | 3.50 MB | 6 月前3
DaoCloud Enterprise 5.0
产品介绍简介 3 九大能力 4 多云编排 4 中间件服务 4 微服务治理 5 可观测性 5 应用商店 6 应用交付 6 信创异构 7 云边协同 7 云原生底座 8 模块化搭建 8 容器管理 9 全局管理 10 可观测性 10 应用工作台 11 多云编排 11 微服务引擎 12 服务网格 13 这些模块就像乐高搭积木一样,糅合社区最优秀的几十种开源技术,经过众多 辩证选型、攻坚克难、编码调试、海量测试,“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全新 搭建的新一代容器化平台能够满足企业上云的各类场景需求。 多云编排 支持多云和混合云的统一集中管理,提供跨云资源检索及跨云的应用部署、发布和运 维能力,实现多云应用高效管控,提供基于集群资源的应用弹性扩缩,实现全局负载 均衡,具备故障恢复能力,有效解决多云应用灾备问题,助力企业构建多云、混合云 、信创异构 中间件服务 专为有状态应用设计的云原生本地存储能力,满足中间件高 I/O 的存储需求,提升运 维管理效率。精选各类数据库、分布式消息和日志检索等中间件,提供多租户、部 署、观测、备份、运维操作等全生命周期的中 间件管理能力,实现数据服务的自助化 申请、弹性扩展、高并发处理和稳定高可用。 涉及的模块:全局管理、容器管理、云原生网络、云原生存储、精选中间件 版权 © 20230 码力 | 18 页 | 1.32 MB | 1 年前3
【PyTorch深度学习-龙龙老师】-测试版202112强大的学习能力。业界一般将利用 深层神经网络实现的算法称作深度学习,本质上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可认为是相同的。 现在简单来比较一下深度学习算法与其它算法的特点。如图 1.3 所示。基于规则的系 统一般会编写显式的检测逻辑,这些逻辑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任务设计的,并不适合其他任 务。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一般会人为设计具有一定通用性的特征检测方法,如 SIFT、HOG 特征,这些特征能够适合某一类的任务 可以看到,只需要观测两个不同数据点,就可完美求解单输入线性神经元模型的参 数。推广到多输入的线性神经元模型,对于?输入的线性神经元模型,只需要采样? + 1组 不同数据点即可,似乎线性神经元模型的估计问题可以得到完美解决。那么上述方法存在 什么问题呢? 预览版202112 2.2 优化方法 3 考虑对于任何采样点,都有可能存在观测误差,这里假设观测误差变量?属于均值为 2),则采样到的样本符合规律: ? = ?? + ? + ?, ?~?(?, ?2) 一旦引入观测误差后,即使简单如线性模型,如果仅采样两个数据点,则可能会带来较大 估计偏差。如图 2.4 所示,图中的数据点均带有观测误差,如果基于蓝色矩形块的两个数 据点进行估计,则计算出的蓝色虚线与真实橙色直线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少观测误差 引入的估计偏差,通常可以通过采样多组数据样本集合? = {(?(1), ?(1))0 码力 | 439 页 | 29.91 MB | 1 年前3
云计算白皮书续交织发展放大赋能效用,以满足多样化用户群体的个性需求。云 计算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作用,全球厂商正积极基于云底座提供 全新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服务。2022 年谷歌提出开放、可 扩展的“数据云”愿景,构建信息统一化的“数据云”平台。百度 智能云践行“云智一体”发展路线,充分结合 AI 能力与自身云基础 设施能力,发布全栈自研的 AI 大底座。 安全防护方面,云原生安全成为厂商抢占市场的新赛道。近年 来,云原生采纳率大幅攀升,据 原生是云时代背景下 构建现代化应用的最典型技术方案,但应用现代化并非单纯依靠技 术手段达成,需要完整的建设方法论,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如图 7 所示:一是应用架构现代化,依据分而治之、开放设计、统一风格 三重设计原则,通过微服务、Serverless、事件驱动和命令职权分离 等先进架构升级应用范式;二是数据架构现代化,以云原生为底座 优化数据摄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消费、数据治理等能力, 术架构,通常指用 一套云操作系统来管理不同类型芯片、架构、接口、技术栈等硬件 服务器集群。在如今算力需求爆炸的 AI 时代,一云多芯为各行各业 践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它可以提供统一管理、 云计算白皮书(2023 年) 17 灵活便捷的算力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类型芯片的共存问题; 另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单一通用云平台无法支撑的复杂业务形态, 从而满足不同场景的用户需求。例如,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等0 码力 | 47 页 | 1.22 MB | 1 年前3
23-云原生观察性、自动化交付和 IaC 等之道-高磊把自己关在小黑 屋里面,自己就 可以自助的从API 使用角度定义、 驱动研发、发布 或者实施与自己 APP的集成。 • API作为产品,可 以给订阅、可以 被交易。 标准化能力-微服务PAAS-从监控到可观测-研发人员的第五感-1 知道 知道的 不知道 不知道的 主动性 被动性 监控 可观察 健康检查 告警 指标 日志 追踪 问题和根因 预警 监控&稳定性 分析&追踪&排错&探索 • 从稳定性目标出发,首先需要有提示应用出问题的手段 等工具进一步从微观帮助研发人员定位和解决问 题,这是这里在业务上的价值-稳定性赋能。 标准化能力-微服务PAAS-从监控到可观测-研发人员的第五感-2 可观察性是云原生特别关注的运维支撑能力,因为它的主动性,正符合云原生对碎片变化的稳定性保障的思想 数据的全面采集 数据的关联分析 统一监控视图与展现 Metric 是指在多个连 续的时间周期 内用于度量的 KPI数值 Tracing 通过TraceId来 数据之间存在很多关联,通过 关联性数据分析可获得故障的 快速界定与定位,辅助人的决 策就会更加精确 根据运维场景和关注点的不同,以不同图表或者曲 线图来表示整体分布式应用的各维度情况,使得开 发人员可以清晰的观测到整体分布式应用的详细运 行情况,为高精度运维提供可视化支撑 人工发展阶段:符合人分析问题的习惯 宏观->微观 精细化发展阶段:依靠数据赋能,加强可视化能力,进一步简化运维 监控告警 分布式跟踪链0 码力 | 24 页 | 5.96 MB | 6 月前3
基于Apache APISIX 与RocketMQ 构建云原生一体化架构独占/混部/独立交付…… • 集群节点异常成为常态 • 依赖服务随时可能在进行迁移或重启 • 对弹性的要求开始从物理资源变为逻辑资源 • IaaS 的多样性对应用交付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 • 可运维性、可观测性带来了更大挑战 • 多租环境带来了更高的网络及安全隔离要求 • 无限资源 vs 有限成本 • 冗长的请求链路,膨胀的技术栈 ……. 面向失败 松散耦合 基础设施解耦 极致弹性 多场景适应 admin 富客户端 轻量级 SD K API兼容 计算 云存储 VPC 网络 Kubernetes Name Server Name Server Name Server 计算集群 可观测 remoting gRPC MQTT AMQP AC L 消息 事件 Subscription 多租户 Store Store Store Store Store Store 存储集群 • Broker 升级为真正的无状态服务节点,无 binding • Broker和Store节点分离部署、独立扩缩 • 可分可合,适应多种业务场景,降低运维负担 云原生基础设施: • 可观测性能力云原生化,OpenTelemetry 标准化 • Kubernetes 一键式部署扩容交付 W r i t e h e r e S o m e t h i n g Ab o u t0 码力 | 22 页 | 2.26 MB | 1 年前3
百度APP基于Istio实现基础架构升级 - lightning talk - MichaelXu核心业务线已完成微服务改造,数万个微服务对架构服务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 高级架构能力能否多语言、多框架支持? l 运维架构能力是否具备可移植性?是否能低成本复制新的产品线? l 可观测性不足,是否有通用机制提升产品线可观测性? Ø 部分模块上下游超时配置不合理,超时倒挂,集中管理调整成本比较高。 Ø 多数模块对单点异常,慢节点等异常缺乏容忍能力,推动每个模块独立修复,成本高,上线周期长。 Ø 因 nt, fallback会使用原有治理策略。 #IstioCon 架构介绍 Ø Mesh控制中心: ü 运维中心:基于Mesh的统一运维操作中心。 ü 配置中心:维护模块上下游拓扑,管理路由配 置、通信策略。 ü 上线中心:管理Mesh组件版本,统一上线入口。 l 核心组件 Ø 控制面板:Istio-Pilot组件,路由管理、通信 策略等功能 Ø 数据面板:envoy组件,流量转发、负载均衡 主要介绍如下几个方面: l 稳定性方面 (单点,多点,防雪崩,长尾优化,架构故障韧性能力) l 治理效率方面 (提升一级模块建成效率,二级模块预案能力) l 周边生态方面 (流量复制,稳定性工程,动态调参, 服务可观测性) l 覆盖率方面 (百度APP100%核心模块,流量占比>79.5% ) #IstioCon 收益介绍 – 防雪崩&长尾 长尾优化: LocalityAware负载均衡策略 业务价值0 码力 | 9 页 | 2.20 MB | 1 年前3
云原生安全威胁分析与能力建设白皮书(来源:中国联通研究院)云原生四要素的基本含义 2020 年,云原生产业联盟发布《云原生发展白皮书》[1],指出云原生是面 向云应用设计的一种思想理念,充分发挥云效能的最佳实践路径,帮助企业构建 弹性可靠、松耦合、易管理可观测的应用系统,提升交付效率,降低运维复杂度, 代表技术包括不可变基础设施、服务网格、声明式 API 及 Serverless 等。云 原生技术架构的典型特征包括:极致的弹性能力,不同于虚拟机分钟级的弹性响 系统、微服务、无服务和服务 网格等安全。二是具有云原生特征的安全,指具有云原生的弹性敏捷、轻量级、 可编排等特性的各类安全机制。在此基础上,未来云原生环境必将与云原生技术 的安全互相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并且将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安全赋能于云原生体系,构建云原生的安全能力。当前云原生技术发 展迅速,但相应的安全防护匮乏,最基础的镜像安全和安全基线都存在很大的安 全风险。因此, 成熟度评估模型,从服务化能力、资源弹性能力、可观测性、故障自愈能力、 自动化能力、无服务器化能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对技术架构进行评估。 4 云原生能力成 熟度模型 第 2 部分:业务应用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编写,规定了基于云原生构建的业务应用的能力 成熟度评估模型,从服务架构、服务治理能力、弹性伸缩能力、业务高可用、 自动化与智能化、可观测性、开放性、组织架构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对业务应0 码力 | 72 页 | 2.44 MB | 1 年前3
共 138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