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Curve支持S3 数据缓存方案

179.72 KB 9 页 0 评论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摘要
文档介绍了Curve支持S3数据缓存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旨在解决基于S3的daemon版本性能差的问题。通过引入缓存模块,优化了读写场景下的数据操作。设计包括读写缓存分离、两层元数据索引、缓存层级结构以及后台刷数据线程。详细描述了Write、Read、ReleaseCache、Flush和FsSync等流程,并通过POC测试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该方案针对顺序读写和小IO性能进行了优化。
AI总结
以下是对文档内容的总结: --- ### 背景 基于S3的daemon版本在性能测试中表现较差,主要原因包括: 1. `Append`接口频繁操作S3,导致性能下降。 2. 对于4KB的小IO,每次都需要与S3交互,进一步降低了性能。 为此,设计了一个Cache模块来解决这些问题。 --- ### 整体设计 1. **设计目标** - 写场景:将数据尽可能合并后刷至S3。 - 读场景:预读一个块大小,减少对S3的顺序读访问频率。 - 适用场景:主要针对顺序读写,随机读写也有一定性能提升,但效果有限。 2. **元数据设计** - 使用两级索引:`Inode`中的`map`用于存储对象存储位置信息,缩小检索范围。 3. **对象名设计** - 对象名格式:`chunkId + blockIndex + compaction + inodeId`。 - `inodeId`不可重复,便于后续反查。 4. **读写缓存分离** - 写缓存:Flush后释放。 - 读缓存:采用LRU策略,支持小IO的块级别预读。 5. **缓存层级** - 分为四层:`fs -> file -> chunk -> datacache`,通过`inodeId`、索引和偏移量定位数据。 6. **对外接口** - 关键接口:`write`、`read`、`releaseCache`、`flush`、`fsSync`。 - 无需提供`truncate`接口,由客户端直接修改`inode`长度,由元数据服务器清理无效数据。 --- ### 关键数据结构与详细设计 1. **关键数据结构** - `S3ChunkInfo`:记录块信息,包括`chunkId`、`compaction`、`offset`、`len`、`size`。 - `Inode`:包含文件元数据,`s3ChunkInfoMap`用于存储对象位置信息。 - `ClientS3Adaptor`:管理文件缓存,与S3客户端交互。 - `FileCacheManager`:管理文件缓存,支持读写操作。 - `ChunkCacheManager`:管理块级缓存,支持数据合并与刷盘。 - `DataCache`:存储块数据,支持写入与刷盘。 2. **流程设计** - **Write流程** 1. 加锁并找到`FileCacheManager`。 2. 将请求拆分成多个块级写操作。 3. 找到或创建可写的`DataCache`,将数据合并后写入。 - **Read流程** 1. 根据偏移量计算块索引和位置。 2. 拆分请求并查找可读的`DataCache`。 3. 对于无缓存部分,生成S3请求并异步读取数据。 - **ReleaseCache流程** 1. 异步释放缓存,确保文件未被打开。 2. 层层释放缓存资源。 - **Flush流程** 1. 找到`FileCacheManager`,执行刷盘操作。 2. 将缓存数据刷至S3,并更新元数据。 - **FsSync流程** 1. 循环获取`FileCacheManager`并执行`Flush`。 3. **后台刷数据线程** - 定时将写缓存刷至S3,并更新元数据。 --- ### 测试验证 - 提供了POC测试验证,但未具体说明测试结果。 --- ### 总结 该方案通过Cache模块解决了S3性能问题,重点包括: 1. 读写缓存分离,优化小IO和顺序读写性能。 2. 两级索引元数据设计,提升数据定位效率。 3. 后台刷盘机制,确保数据一致性与可靠性。 4. 缓存层级设计,减少对S3的交互频率。 该方案适用于需要优化S3存储性能的场景,尤其是在顺序读写为主的情况下。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