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messenger架构介绍-覃超 facebook
                
  
              4.39 MB
             
              51 页
               
              0 评论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摘要 | ||
文档介绍了Facebook Messenger的架构演变,从最初的单服务器无分布式设计,到后来的多集群布局及使用Erlang处理高频消息队列。Messenger在高峰时每日处理超过8亿条消息,峰值达700万条活跃频道,并通过Haystack管理大文件存储。架构设计注重性能和可靠性,确保消息传输的高效和稳定。  | ||
| AI总结 | ||
以下是对文档内容的中文总结:
该文档主要介绍了Facebook Messenger的架构演变及其背后的技术考虑,结合了作者覃超的个人经历和技术背景。
1. **作者背景**  
   - **职业经历**:  
     - 2015年至今:Free9 Tech partner。  
     - 2010-2014年:Facebook Growth团队成员,参与了Facebook Phone、Facebook Home Android以及Facebook Messenger App的开发,担任消息发送可靠性与性能的技术负责人。  
   - **教育背景**:  
     - 2009-2010年: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2003-2007年:就读于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  
2. **Facebook Messenger架构演变**  
   - **早期架构(2008-2011年)**:  
     Messenger的前身是Facebook Messages,最初是在一次Hackathon中由一晚上编码实现的。其早期架构简单,仅使用一台服务器,无分布式设计,最初采用Erlang语言。  
   - **架构优化与扩展**:  
     随着用户数从200M活跃用户增长到更大规模,消息量从每天800+百万条达到7+百万条高峰,架构逐步演进,采用了分布式集群设计。每个集群包含多个机器,通过分片(sharding)实现负载均衡与扩展性。  
     - **关键架构组件**:  
       - **前端(Front End)**:处理用户请求。  
       - **MTA(Message Transfer Agent)**:负责消息的路由与传输。  
       - **存储**:包括消息元数据(thread/message indices)、搜索索引、Haystack(照片存储系统)以及附件存储。  
     - **性能指标**:  
       - 每秒peak时达到1GB+的输入速率。  
       - 超过100台的频道机器。  
       - 架构上支持了原架构的近9-10倍工作量,最终扩展到原来的2倍机器规模。  
3. **总结**  
   本文档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与Facebook Messenger的架构演变,展示了如何在高并发、大规模数据场景下设计并优化系统架构,满足用户需求与性能要求。
如有进一步的需求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随时告知!  | ||
 P1 
 P2 
 P3 
 P4 
 P5 
 P6 
 P7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44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