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性能极致优化方案-RPAL落地实践
IPC性能极致优化方案-RPAL落地实践 谢正尧 字节跳动 研发工程师 目 录 方案诞生的背景 01 全进程地址空间共享与保护 02 用户态进程切换 03 高效的Go Event Poller 04 RPC框架Kitex集成 05 性能收益与业务展望 06 方案诞生的背景 第一部分 方案诞生的背景 几种常见的同机通信场景: 1. 微服务合并部署(亲和性部署、sidecar 里面,降低进程间的事件通知和数据拷贝开销? 以go-go微服务 RPC 通信场景为例,该问题可以抽象为,如何高效地在两个 go runtime 间进行函数调用? 方案诞生的背景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最终引入了 RPAL(Run Process As Library) 方案,基于跨进程虚拟地址 共享,复用 epoll 网络模型,实现了纯用户态的事件轮询和无拷贝的指针读写接口。 从性能瓶颈的两点分析: 1. 异步线程唤醒: bits,每 2-bit 对应页表中的一个 Protection Key,分别为 WD 位和 AD 位,用于控制所在域的内存访问权限。 用户态进程切换 第三部分 用户态进程切换 传统线程切换 rpal线程切换: 用户态进程切换 用户态进程切换 延迟进程切换 1.发生 Kernel Entry 时,sender 线程将 pt_regs(保存 Kernel 返回到用户态的 上下文信息)压入0 码力 | 39 页 | 2.98 MB | 1 年前3
共 1 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