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 Code: Exploring Validity
6.03 MB
117 页
0 评论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英语 | .pdf | 3 |
摘要 | ||
文档探讨了'Validity'(有效性)概念,强调其相对于特定行为者而言,并分为两类:吸引和排斥。讨论了如何通过预条件(precondition)来声明参数的有效性,并建议在验证查询时明确与相关函数的关联。例如,建议使用更具体的查询名称,如is_dereferencable(对于智能指针)或is_decodable(对于UTF-8字符串),而不是泛泛的is_valid。文档还强调了有效性可能因上下文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无效指针'在某些操作中可能仍是有效的。 | ||
AI总结 | ||
文档《Better Code: Exploring Validity》由David Sankel在CppCon 2023上发表,主要探讨了有效性(Validity)的概念及其在编程中的应用。文档指出,有效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吸引注意,另一种排斥,具体是哪种取决于观察者。
1. 有效性是相对的:同一对象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被不同地评估有效性。例如,负数对平方根函数是无效的,但在其他上下文中可能不被视为无效。
2. 有效性分类的重要性:将有效性分为吸引型和排斥型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代码逻辑,改善代码质量。
3. 最佳实践:
- 记录前置条件(Precondition),明确函数或方法的有效性要求。
- 当讨论对象有效性时,明确相关联的函数。
- 将查询函数的名字与其相关联,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名称如is_valid,改用更具体的名称,如is_dereferencable、is_decodable。
4. 有效性分类的意义:这种分类有助于使代码更清晰、更易维护。
文档强调了有效性在编写高质量代码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分类和具体实践建议,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处理有效性问题,提升代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105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