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軟角度看Kubernetes從微軟角度看 Kubernetes 對公有雲所帶來的改變與挑戰 Tom Lee 雲端解決方案架構師 合作夥伴暨商務事業群 台灣微軟 Policy Routing Telemetry 智慧端點卻連接著笨管線 Smart endpoints, dumb pipes 過去 25 年都是如此運作 服務數量越來越多,端點越來越多,該如何管理 ? 服務網格 Service Mesh 更聰明的管線0 码力 | 13 页 | 1.49 MB | 1 年前3
Service Mesh是下一代SDN吗:从通信角度看Service Mesh的发展Service Mesh是下一代SDN吗? 从通信的角度看Service Mesh的发展 赵化冰 中兴通讯 软件专家/Istio Committer 2019.10.26 Service Mesh Meetup #7 成都站什么是Service Mesh?- by Willian Morgan(Buoyant) A service mesh is a dedicated infrastructure0 码力 | 27 页 | 11.99 MB | 6 月前3
从推荐模型的基础特点看大规模推荐类深度学习系统的设计 袁镱从推荐模型的基础特点看 袁镱 腾讯 个⼈简介 � ⽆量系统 � 项⽬于17年启动,先后经过了6个主要版本的 迭代 � 覆盖腾讯PCG全部业务的推荐场景,⽀持腾讯 IEG,CSIG,QQ⾳乐,阅⽂等业务的部分推 荐场景 � 袁镱 博⼠,专家⼯程师 � 研究⽅向:机器学习系统,云计算,⼤数据系统 � 负责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技术中台核 ⼼引擎:⽆量系统。⽀持⼤规模稀疏模型训练,0 码力 | 22 页 | 6.76 MB | 1 年前3
Kubernetes容器应用基于Istio的灰度发布实践microservices. Istio项目 微服务角度看Istio: 治理形态的演变 Node 1 svc1 自身业务 SDK Sidecar 服务治理 Node 2 svc 2 自身业务 SDK Sidecar 服务治理 通信基础 服务发现 负载均衡 熔断容错 动态路由 … for (封装++) { 应用侵入--; 治理位置--; } 微服务角度看Istio: 服务网格 服务网格控制面 服务网格控制面 从基础设施(Kubernetes)看Istio: 服务访问 Node svca svcc svcb.ns svcc.ns svcb svcd svce svce.ns svcd.ns svcd.ns Kube-proxy Kube-APIServer ServiceIp Backend Pod1 Labels:app=svcb Port:9379 Backend Backend Pod2 Labels:app=svcb Port:9379 svca 基础设施(Kubernetes)看Istio: 能力增强 服务部署运 维 服务治理 • 调用链追踪 • 动态路由 • 熔断限流 • 负载均衡 • 服务发现 • 扩缩容 • 运维 • 部署 Kubernetes Istio Istio治理的不只是微服务,只要有访问的服务,都可以被治理。 Istio关键能力0 码力 | 38 页 | 14.93 MB | 1 年前3
Kubernetes容器应用基于Istio的灰度发布实践4 Istio项目5 微服务角度看Istio: 治理形态的演变 Node 1 svc1 自身业务 SDK Sidecar 服务治理 Node 2 svc 2 自身业务 SDK Sidecar 服务治理 通信基础 服务发现 负载均衡 熔断容错 动态路由 … for (封装++) { 应用侵入--; 治理位置--; }6 微服务角度看Istio: 服务网格 服务网格控制面7 服务网格控制面7 从基础设施(Kubernetes)看Istio: 服务访问 Node svca svcc svcb.n s svcc.ns svcb svcd svce svce.n s svcd.n s svcd.n s Kube-proxy Kube-APIServer ServiceIp Backend Pod1 Labels:app=svcb Port:9379 Backend Pod2 Labels:app=svcb Port:9379 svca8 基础设施(Kubernetes)看Istio: 能力增强 服务部署运 维 服务治理 • 调用链追踪 • 动态路由 • 熔断限流 • 负载均衡 • 服务发现 • 扩缩容 • 运维 • 部署 Kubernetes Istio9 Istio治理的不只是微服务,只要有访问的服务,都可以被治理。100 码力 | 34 页 | 2.64 MB | 6 月前3
Apache RocketMQ 从入门到实战理念。 写写源码分析类文章,从整体上把控这个框架,这个花费时间较多,如果框架正在起步。 阶段,不建议该方法;如果框架比较成熟,非常建议采用该方法。 尝试看看开源项目中的 issues,看能不能解决,从问题入手,快速融入该项目。 尝试谢谢单元测试用例,测试驱动开发,借此学习该框架。 后面的事情就是坚持不懈,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中途可以放慢速度,但千万别放弃,因 为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要前进,就离目标更近。 于项目在昨天 20:00 发过变更,故为了快速恢复业务,项目组首先决定将版本进行回退, 回退后通过 rocketmq-console 查看消费组的消费 TPS,却显示为 0,如图所示: 乍一看,第一时间得出应用还未恢复,就开始去查看相关的启动日志,通常查看的是应 用服务器的 /home/baseuser/logs/rockemqlogs/rocketmq_client.logs,碰巧又看到 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ThreadPoolExecutor.java:617) at java.lang.Thread.run(Thread.java:745) 乍一看确实是 rocketmq 相关的问题,导致上述 消费 TPS 为 0,经过半个小时的日 志分析,发现这是 RocketMQ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最终会自动恢复,经过日志分析得出 rocketmq 没0 码力 | 165 页 | 12.53 MB | 1 年前3
【PyTorch深度学习-龙龙老师】-测试版202112青 天。即使如此,在某个方面呈现出类似、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机器被证明是可行 的。 怎么实现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广袤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 个阶段都代表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实现人工智能的探索足迹。早期,人们试图通过总 结、归纳出一些逻辑规则,并将逻辑规则以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来开发出智能系统。 但是这种显式的规则往往过于简单,并且很难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和规则。这一阶段被 number=10) print('run time:', cpu_time, gpu_time) 将不同大小?下的 CPU 和 GPU 环境的运算时间绘制为曲线,如图 1.21 所示。可以看 到,在矩阵?和矩阵?较小时,CPU 和 GPU 时间非常接近,并不能体现出 GPU 并行计算 的优势;在矩阵较大时,CPU 的计算时间明显上升,而 GPU 能充分发挥并行计算优势, 运算时间几乎不变。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组连续值(向量)的预测问题。 给定数据集?,算法需要从?中学习到数据的真实模型,从而预测未见过的样本的输出 值。在假定模型的类型后,学习过程就变成了搜索模型参数的问题。比如假设神经元为线 性模型,那么训练过程即为搜索线性模型的?和?参数的过程。训练完成后,利用学到的模 型,对于任意的新输入?,可以使用学习模型输出值作为真实值的近似。从这个角度来 看,它是一个连续值的预测问题。0 码力 | 439 页 | 29.91 MB | 1 年前3
动手学深度学习 v2.0元化。比如,模型族的另一个模型只在听到“Hey Siri”这 个词时发出“是”。理想情况下,同一个模型族应该适合于“Alexa”识别和“Hey Siri”识别,因为从直觉上 18 1. 引言 看,它们似乎是相似的任务。然而,如果我们想处理完全不同的输入或输出,比如:从图像映射到字幕,或 从英语映射到中文,可能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族。 但如果模型所有的按钮(模型参数)都被随机设置,就不太可能识别出“Alexa”“Hey 4, 5, 6} 称为样本空间(sample space)或结果空间(outcome space),其中每个元素都是结果(outcome)。事件(event)是一组给定样本空间的随机结果。例如,“看 到5”({5})和“看到奇数”({1, 3, 5})都是掷出骰子的有效事件。注意,如果一个随机实验的结果在A中,则 事件A已经发生。也就是说,如果投掷出3点,因为3 ∈ {1, 3, 5},我们可以说,“看到奇数”的事件发生了。 apply(init_weights); 3.7.2 重新审视Softmax的实现 在前面 3.6节的例子中,我们计算了模型的输出,然后将此输出送入交叉熵损失。从数学上讲,这是一件完全 合理的事情。然而,从计算角度来看,指数可能会造成数值稳定性问题。 回想一下,softmax函数ˆyj = exp(oj) ∑ k exp(ok),其中ˆyj是预测的概率分布。oj是未规范化的预测o的第j个元素。如 果ok0 码力 | 797 页 | 29.45 MB | 1 年前3
机器学习课程-温州大学-10深度学习-人脸识别与风格迁移在数据库中对人脸进行聚类, 直接K-Means即可。 5 1.人脸识别概述 人脸检测的步骤 • 人脸定位 确定是否存在人脸,人脸存在的位置、范围等 • 人脸对齐 把众多人脸图像转换到一个统一角度和姿势 • 确定关键点 关键点包括:眼角、鼻尖、嘴角等 6 1.人脸识别概述 人脸检测常用算法(深度学习框架) • MTCNN算法 • HR • Face r-CNN • PyramidBox 2较小 如果?(?), ?(?)不是同一个人,则) = ||?(?(?)) − ?(?(?))||2 2较大 10 1.人脸识别概述 Triplet 损失 三元组损失,它代表你通常会同时看三张图片,你需要看Anchor图片 、Postive图片,还有Negative图片,我要把Anchor图片、Positive 图片和Negative图片简写成?、?、?。 11 1.人脸识别概述0 码力 | 34 页 | 2.49 MB | 1 年前3
Docker 从入门到实践 0.9.0(2017-12-31)然后发现容器执行后就立即退出了。甚至在容器内去使用 systemctl 命令结果却发现根本执 行不了。这就是因为没有搞明白前台、后台的概念,没有区分容器和虚拟机的差异,依旧在 以传统虚拟机的角度去理解容器。 对于容器而言,其启动程序就是容器应用进程,容器就是为了主进程而存在的,主进程退 出,容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退出,其它辅助进程不是它需要关心的东西。 而使用 service 的更新,不会影响镜像 数据卷 默认会一直存在,即使容器被删除 注意: 数据卷 的使用,类似于 Linux 下对目录或文件进行 mount,镜像中的被指定为挂 载点的目录中的文件会隐藏掉,能显示看的是挂载的 数据卷 。 选择 -v 还是 -–mount 参数 Docker 新用户应该选择 --mount 参数,经验丰富的 Docker 使用者对 -v 或者 --volume Docker 三剑客之 Compose 项目 156 Compose 简介 Compose 项目是 Docker 官方的开源项目,负责实现对 Docker 容器集群的快速编排。从功能 上看,跟 OpenStack 中的 Heat 十分类似。 其代码目前在 https://github.com/docker/compose 上开源。 Compose 定位是 「定义和运行多个0 码力 | 370 页 | 6.73 MB | 1 年前3
共 84 条
- 1
- 2
- 3
- 4
- 5
- 6
- 9













